
芍藥
學名:Paeonia lactiflora Pall. 科屬:芍藥科、芍藥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。 用藥部位:根。稱“白芍” 性味:苦、酸,微寒。 功能主治:平肝止痛,養血調經,斂陰止汗。用于頭痛眩暈,脅痛,腹痛,四肢攣痛,血虛萎黃,月經不調,自汗,盜汗。 注意:不宜與藜蘆同用。 摘錄:百度百科&《中國藥典》

甘草
學名: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別名:國老、甜草、烏拉爾甘草、甜根子。 科屬:豆科、甘草屬多年生草本。 用藥部位:根 性味:甘,平。 功能主治:補脾益氣,清熱解毒,祛痰止咳,緩急止痛,調和諸藥。用于脾胃虛弱,倦怠乏力,心悸氣短,咳嗽痰多,脘腹、四肢攣急疼痛,癰腫瘡毒,緩解藥物毒性、烈性。 注意:不宜與海藻京大戟、芫花、甘遂同用。 摘錄:百度百科&《中國藥典》

黃連
學名:Coptis chinensis Franch 別名:味連、川連、雞爪連。 科屬:毛茛科、黃連屬多年生草本植物。 用藥部位:根莖 性味:苦,寒。 功能主治: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用于濕熱痞滿,嘔吐吞酸,瀉痢,黃疸,高熱神昏,心火亢盛,心煩不寐,血熱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癰腫疔瘡;外治濕疹,濕瘡,耳道流膿。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。用于目赤,口瘡。 摘錄:百度百科&《中國藥典》

黃柏
學名: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別名:川黃柏。 科種:蕓香科植物黃皮樹。 用藥部位:樹皮 性味:苦,寒。 功能主治:清熱燥濕,瀉火除蒸,解毒療瘡。用于濕熱瀉痢,黃疸,帶下,熱淋,腳氣,痿{辟},骨蒸勞熱,盜汗,遺精,瘡瘍腫毒,濕疹瘙癢。 摘錄:百度百科&《中國藥典》

黃芩
學名: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別名:山茶根、土金茶根。 科屬: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。 用藥部位:根 性味:苦,寒。 功能主治: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用于濕溫、暑溫胸悶嘔惡,濕熱痞滿,瀉痢,黃疸,肺熱咳嗽,高熱煩渴,血熱吐衄,癰腫瘡毒,胎動不安。 摘錄:百度百科&《中國藥典》

地黃
學名:Rehmannia glutinosa (Gaetn.) Libosch. ex Fisch. et Mey. 別名:生地、生地黃、芐、懷慶地黃、小雞喝酒、地髓等。 科屬:玄參科地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。 用藥部位:塊根 性味: 鮮地黃:甘、苦,寒。 生地黃:甘,寒。 功能主治: 鮮地黃:清熱生津,涼血,止血。用于熱病傷陰,舌絳煩渴,發斑發疹,吐血,衄血,咽喉腫痛。 生地黃:清熱涼血,養陰,生津。用于熱病舌絳煩渴,陰虛內熱,骨蒸勞熱,內熱消渴,吐血,衄血,發斑發疹。 摘錄:百度百科&《中國藥典》

桔梗
學名:Platycodon grandiflorus 別名:包袱花、鈴鐺花、僧帽花。 科屬:桔??平酃僦参?。 用藥部位:根 性味:苦、辛,平。 功能主治:宣肺,利咽,祛痰,排膿。用于咳嗽痰多,胸悶不暢,咽痛,音啞,肺癰吐膿,瘡瘍膿成不潰。 摘錄:百度百科&《中國藥典》

玄參
學名: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. 別名:元參、浙玄參、黑參、重臺、鬼藏、正馬、鹿腸、端、玄臺、元參。 科屬:玄參科玄參屬,。 用藥部位:根 性味:甘、苦、咸,微寒。 功能主治:涼血滋陰,瀉火解毒。用于熱病傷陰,舌絳煩渴,溫毒發斑,津傷便秘,骨蒸勞嗽,目赤,咽痛,瘰癘,白喉,癰腫瘡毒。 注意:不宜與藜蘆同用。 摘錄:百度百科&《中國藥典》